寡头垄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车险市场属性之谜:是完全竞争?还是寡头垄断?)
关于车险市场属性之谜的争论由来已久
一种观点认为,车险是完全竞争(一种说法叫充分竞争)市场,理由是,大家的产品同质性严重,都是靠费用靠价格进行竞争,大公司和中小公司的处境是一样的,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中小公司往往价格更低,倒逼大公司被动应战……。
因此中国车险市场属于充分竞争市场,谁也不能单独决定车险价格,价格是市场中供求关系决定,这一特征与完全竞争市场特征相符。
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车险是寡头垄断市场。市场集中度指标是寡头垄断市场的最显著特征。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如果是充分竞争市场,市场主体在长期均衡下没有超额利润,这显然与现实中TOP3拥有较高ROE矛盾,而与寡头垄断市场特征一致。
那么中国车险市场到底属于什么类型呢?
车险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中小保险公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我们特别想用一个简单的经济学视角解析车险市场。知易行难,为了能够刻画车险市场的竞争格局,我们又捧起了曼昆的微观经济学……
1
车险市场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首先,我们要描述一个简单的车险市场:
市场中只存在着三家公司:
厂商一:大公司(TOP3);
厂商二:中型公司(TOP4~10);
厂商三:小公司(TOP11及以后)。
与传统制造业企业不同,车险公司的边际成本是随着产品供给量逐渐下降的,最终平行于产出水平轴,这是金融产品有别于传统产品的关键,也是车险市场中小公司为啥“急切”抢占市场份额的前提条件(后文有分析)。
但由于初始进入市场时点和市场占有份额差异,三家公司的平均总成本曲线各不相同(现实依据是,三家公司的固定成本率不同,我们可以简单假设三家公司的变动成本率相同,固定成本率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总成本线的位置不同)。
传统经济学分析,一般都会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但是由于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做大规模提高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是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所以本文分析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规模经济。
此外,市场中价格究竟是由供需决定,是由大公司决定,还是中小公司决定的呢?
由于三家公司平均成本线不同,这意味着大公司具有成本领先优势。
所以市场的定价话语权显然在头部公司手里,头部公司将价格定的非常低的话,中小公司实现盈利的时间就会被越拉越长。可见 财险是赚慢钱的行业,那么到底有多慢呢?——说出来让你目瞪口呆,险门一入深似海啊!(“13精”数据库第91周更新公告)
头部公司在定价时候一般会考虑两点,一是市场份额目标(即保费增速);二是利润目标。
因此市场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
头部公司公司成本加成定价;中小公司跟随(其实这个价格不是中小公司的最优价格,因为中小公司的平均成本线比较高,但是为了不失去市场,中小公司只能跟随这个价格);市场调整和反馈,形成最终的市场价格。
极端情况是头部公司定价非常低,中小公司无出头日子,退出市场!
幸好由于监管的干预(最低折扣限制),和头部公司的利润诉求,目前市场中的均衡价格还能让中小公司,特别是中型公司还能看到出头的日子。
所以前面有人提到的,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小公司的定价更低,这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现象,不具有全局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大公司占据市场的绝对份额,会产生垄断利润,由此形成的市场均衡价格,中小保险公司必须跟随。换言之,中小保险公司没有定价权,只能采用大公司获取利润最大化时的均衡价格。接下来,我们将图解三家公司的短期均衡状态。
2
车险市场
短期均衡状态
图1.1给出了大公司车险的市场均衡状态。对于大公司而言,需求曲线刻画的是车险市场的总需求状况。根据MR=MC(交汇于B点),此时大公司的最优策略是为市场供给车险产品的数量为Q1,相应地市场均衡价格为P1。
A点处是大公司车险市场的均衡点。此时,大公司的利润水平为图1.1中的粉红色矩阵。由于垄断产生了社会福利损失,损失额如图1.1近似三角形的黄色区域所示。
大公司并没有采用更低的价格,供给更多的车险服务产品(是他们主观不想?还是市场环境要求?这个可以后续探讨。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鉴于大公司的成本领先优势,要是打价格战的话,中小公司肯定是更吃亏的)。那么,对于A点后者车险产品的需求者而言,将无法购买大公司价格较“贵”的车险服务。
根据对垄断的经济学分析,企业利润本身并不定是一个社会问题。从物品消费者向垄断所有者的的转移并不影响市场总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
换句话说,垄断利润本身并不代表经济蛋糕的规模变小了,它仅仅代表生产者那块变大了,而消费者那块变小了。除非基于某种理由可以认为,消费者比生产者更应该得到市场剩余——这已经超出经济效率范围的涉及平等的规范性判断——否则垄断利润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
垄断市场上问题的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量低于使总剩余最大化的产量水平。垄断定价使一些对双方有益的交易无法进行。无谓损失衡量经济蛋糕变小了多少,就是图中黄色部分。这种无效率与垄断的高价格相关:当企业把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时,消费者就买得少了。但是要记住,从仍能销售的产品数量中赚到的利润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产生于无效率的低产量。换句话说,如果高垄断价格不会阻碍一些消费者购买这些物品,那么它所增加的生产者剩余正好是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量,而总剩余仍然可以与仁慈的社会计划者一样。
简单起见,我们假设中小公司的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样的。如果中小公司也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事,其价格应该是图1.2中的P'。由于车险产品是高度同质的,如果中小公司将价格定到P',他们的客户将被吸引到寡头更低的价格P1那里。所以中小公司也只能按照寡头的定价P1进行销售。因此,中小保险无法形成自身的定价权,只能追随着大公司的均衡价格P1。
当P1>MC时,此时中小公司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将会更为有利,如图1.3所示。这是因为,MC曲线是递减的。抢占更多的是市场份额将会减少亏损或者实现盈利。这与现实中的中小公司现状也是相符的,即跟随大公司的定价,虽然不能实现承保盈利,但是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部分可以稀释固定成本,努力增加份额就有盈利的希望。
然而,市场份额的抢占是极其困难的。一方面,大公司“放弃”价格更为敏感的消费者数量不多。截止到2020年11月底,老三家车险市场份额依然高达近70%。留给众多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极为有限。市场份额不是你想抢就能抢得到的。
另外,由于这一部分消费者的价格更为敏感,中小保险公司将会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消费者。这也部分解释了中小公司边际成本较高的原因。
在这样的情景下,小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但是由于抢占市场份额,可以摊薄固定成本,降低亏损额。这些公司的股东们也“不得不咬牙”坚持干下去!
对于中型公司而言,由于其抢占的市场份额更高些,甚至能够保持基本的盈亏平衡状态。当然,如果再努把力,还有可能看到盈利的曙光。
然而,随着外生的车险综合改革,这一均衡状态又将会进一步变化。
3
车险市场
中长期均衡状态
尽管当前的车险综改作为外生冲击会加大车险市场的波动。但是从长期来看,整个市场的增量会使得大公司边际成本向“左”移动,相应地平均总成本也向“左”移动。
如图2.1所示,由于大公司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向左下移动,市场均衡点由A到F。相应地,不难发现大公司的利润水平更高了。尽管大公司提供了更高产品服务和更低的价格,但由于平均总成本下移,似乎社会福利损失并没有下降。也就是说,市场增量的红利“大头”依然是被大公司吃掉了,消费者剩余的增加量不多。
伴随大公司成本领先优势的进一步扩大,车险市场会形成新的更低的均衡价格(一种是自然形成,一种是改革外生冲击)。不失一般性,假设中小保险公司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曲线,并未发生变化。小公司的市场均衡点由D到H,使得小公司的亏损额度更大了,如图2.2所示。甚至,我们发现在H点处,小公司的边际成本不再低于新的均衡价格。如此车险对于小公司而言,也就不再是“鸡肋”了,毅然退出车险市场也可能成为一种新业态。
对于中型公司而言,均衡点由E到I,承保出现了亏损,但业务份额扩大依然可以降低亏损。似乎陷入了小公司“进退维谷”尴尬状态!
这似乎将成为车险改革市场走向的一种现象。
4
车险市场属性
是寡头垄断的其他证据
一般性共识、垄断市场和竞争市场的一些显著特征存在差异。从这些特征中,我们发现也是寡头垄断市场特征更多一些。甚至我们当中有人说不需要这些特征,只看TOP3的车险市场份额占比近70%,就能说明这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了。各种市场的具体特征如下:
车险市场均衡过程简述:
上面的证据似乎已经在表明,中国的车险市场实际是披着激烈市场竞争外衣的寡头垄断市场。下面我们将车险市场的均衡过程做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以供看官商榷:
第一步,起点是TOP3定价。寡头定价,他们并不一定有合谋,只是对承保利润和保费增速的要求,使得他们的定价会比较接近。另外,各地监管的要求也会进一步促进寡头们均衡价格的形成;
第二步,根据成本领先模型,TOP4(表示4~10名),以及TOP11(表示11名及以后)不能选择自己的最优价格。为了市场份额,只能跟随寡头的价格。
第三步,在短期内,寡头垄断获得利润,TOP4盈亏平衡,TOP11亏损。这是由于三者进入市场时间不同,总成本线不同导致的。
第四步,中期来看这种情形将长期维持,以我们之前做的一个研究为例,中小公司需要近20年才能实现盈利。可见 财险是赚慢钱的行业,那么到底有多慢呢?——说出来让你目瞪口呆,险门一入深似海啊!(“13精”数据库第91周更新公告)
一方面,TOP3的成本领先优势进一步加大,TOP3会拉低市场价格,造成对TOP4 和TOP11的进一步不利。我们将其称之为来自寡头的打压效应;另外一方面,随着增量市场的逐步实现,对于TOP4和TOP11来讲,他们的平均总成本线也在下移。我们将其称之为增量市场效应。
第五步,最终的均衡形态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
情形一:维持大家相对位置不变,两个效应相互抵消
情形二:增量市场效应大于打压效应,TOP4、TOP11也逐渐变得有经济利润,当然这个时间会很长。同时会有新进入市场的人重蹈覆辙。
情形三:打压效应大于增量市场效应,TOP4、TOP11中有人甚至可能退出市场。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