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牛钉子户(我,52岁,连续23次参加高考,人称“高考最强钉子户”)

2023-05-29 10:47:44

文 | 芥子缘&淡淡翠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这两天让全国人民都关注的头等大事,莫过于高考放榜了。


12年寒窗苦读,3年紧张备考,只为今朝。


现在成绩一出,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抖音有个女孩,查分之前紧张到手抖,看到分数远超自己预估的那一刻,捂着脸失声痛哭。


“我还以为死定了……我太厉害了……”




还有个连续23次参加高考的52岁大叔,人称高考最强“钉子户”


他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锲而不舍地复习、重考。


他说:“我的目标是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自古就有“寒门出贵子”“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


我们从小就被老师、家长教育:“只有考上好大学,你才能有更好的人生。”


似乎在大家观念里,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完了。


但是,看着这位大叔对考大学二十多年的蜜汁执着,一边敬佩他毅力的同时,却也不得不思考:


真的只有参加高考,考出好成绩,才能改变命运吗?


当年那些“高考状元”“落榜差生”后来又都怎么样了呢?


提起高考状元,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


“哇!这是学霸啊!”


“大神,请收下我的膝盖!”


但来自福建省建宁县的小叶,却完全颠覆了我们对“状元”的印象。


2006年,小叶以理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学


“寒门出贵子”“鲤鱼跃龙门”,名校大学生小叶,成了标准的“别人家孩子”


一时间,邻里羡慕、媒体报道,他成了全村的骄傲,全县瞩目的焦点。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半,小叶却突然失踪了。


从此,他的父母就踏上了漫漫寻子路。这一找,就是十年。


父母找到他时,小叶早已变成了一个披头散发、衣着邋遢、靠捡垃圾为生的流浪汉。


“没错,是我的儿子!”


“天老爷哟!怎么变成了这样?”


看着眼前的小叶,父母禁不住老泪纵横。


他们不明白,当初那个品学兼优的儿子,哪去了?


在民警的耐心询问下,小叶才说出了当年不辞而别的真相。


原来,考入大学后,小叶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像在高中时一样名列前茅。


大二的期末考试,甚至还挂了不少科目。


小叶感觉难以接受,他不敢面父母,也不敢面对周围人的冷嘲热讽。


于是,选择了逃避,流浪至今。


小叶的故事一经报道,迅速掀起了激烈争论。


有人恨铁不成钢:“这样的心理素质,以后融入社会也让人担心。”


也有人表示理解:“估计是家里人从小给的压力太大。”


而在众多评论中,有个网友说得最是一针见血:


“归根结底,还是考上大学后不像以前那么努力了。”


简直不要太扎心。


考前有多自律,考后就有多放纵。


想当年我刚考入大学时,觉得完成了父母期待,就变得散漫起来。


直到成绩下滑,才明白:人生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高枕无忧了。


其实,不管是名校还是普通大学,都只是块敲门砖,只代表过去。


真正以后会如何发展,还是要靠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


当然,状元往往比普通人更容易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但是,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状元”这个身份,而是因为他们时刻归零的心态。


同样是高考状元,作家刘震云的故事,就能给人很多启发。


刘震云15岁时,穿上军装,当兵去了甘肃。


在那个年代,不管是先当兵后转业,还是表现足够出色留在部队,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理想安稳的人生。


但刘震云并没有满足于这种四平八稳。


有个战友给他提建议:“你写东西吧,你表述事情的能力很强,能把事情说清楚。”


这句话正暗合刘震云的心意。


那时候的刘震云特别喜欢站岗,因为可以在岗亭的灯光下看书。


无数场戈壁的风沙,陪伴着刘震云,度过了自己的青葱岁月。


部队五年,笔耕不辍,他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


从部队复员后,刘震云回到乡镇当老师,成了十里八乡眼中的大能人。


刘震云还是没有安于现状,利用业余时间加紧复习,备战高考。


1978年,刘震云终于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进了北京大学。


按理说,进了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在普通人眼里,已经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儿了吧?


可刘震云依然没有停止努力。


他一直坚持写作,经历了无数拒稿,最后终于写出了《我不是潘金莲》《手机》《一地鸡毛》《一九四二》等脍炙人口的小说。


作品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他终于一举成名。


2017年,59岁的刘震云出版了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跻身中国作家财富排行榜的第五名。


他还是觉得:“我的写作才刚刚开始。”


看完他的故事,你能说刘震云的成功完全是因为他是高考状元吗?


绝对不是。


他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叫聪明人。”


刘震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从不骄傲于过去的成绩。


而是踏踏实实做一个“笨人”,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把知识当成了终身的铠甲。


这个时代可能会淘汰有学历的人,但永远不会淘汰有学习能力的人。


1980年,俞敏洪通过第三次高考,考上大学的时候,马云还不知道自己的高考道路,也会如此崎岖。


1984年,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的时候,郭敬明才刚刚1岁。


2002年,郭敬明参加高考的时候,韩寒已经退了学、饱受争议。


马云曾在母校杭州师范大学的110周年校庆上说:


“高考给我上的最宝贵的一课,就是认识到了什么叫失败和挫折。”


很多时候,只有经历了挫折,我们才明白努力是多么地重要。


在抖音上,偶然发现了一个宝藏男孩,他叫王伟。


王伟曾是一个叛逆少年,抽烟、打架、旷课、泡网吧,不断地给家里惹事。


理所当然的,他也没能考上大学。


但是高考之后,王伟看着班里同学对命运的不在乎、对家里钱财肆无忌惮的挥霍,忽然怕了。


难道自己一辈子,也像他们这样浑浑噩噩过下去?


不。


他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再这样堕落下去,因为生命挥霍不起。


经过“高四”复读冲刺一样的努力,王伟终于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


虽然不是名校一本,但对他来说,人生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大一时,王伟就早早明确了自己奋斗的方向,在编程上痛下苦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二的时候,他已经可以代表学校,去参加各种比赛。


大三,他依然不断地努力,提高标准要求自我。


毕业后,王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小米。


然后被挖去了金山。


2018年年底的表彰大会上,见到了雷军


现在他更上一层楼,到了中国顶尖的企业之一阿里巴巴继续打拼。


看着这个自信、上进、未来可期的年轻人,谁会想到十年前,王伟还是一社会混混模样?


而在王伟身上,我看到了太多普通人的影子。


就像知乎网友“拾贝”曾因家境不好,放弃艺考,选择回去复读理科,考上了一所不知名的大学。


毕业后,他做过工人,做过软件开发培训,见证过IT公司倒闭,也被一言不合就炒鱿鱼……一路成长为航天某科技集团产品总监。


后来,他又重新开始学英语,每天刷400到700个词汇,最终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圆了自己的名校梦。


还有我的朋友小李,当年因一分之差,与心仪大学失之交臂。毕业后,他选择了留在家乡当老师。


因工作认真努力,学识渊博,几乎年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深得学生和家长喜爱。


现在的他,事业稳步发展、家庭幸福,又何尝不是人生赢家呢?


生活中,多少人都曾像他们一样遭遇高考失利,备受打击,陷入自我怀疑。


但当时过境迁,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让自己拥有现在生活的,远不止是高考一个分数。


虽然这句话略鸡汤,但是我还是想说:


你更应该感谢的,是从未放弃努力的自己。


正是因为这样,每年高考日都会让我想起《风雨哈佛路》中的一段话:


“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要尽力拼搏,不让自己落入社会最底层,我不要终日沉浸在迷茫彷徨之中,别人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我不能?人生是可以选择的。”


无论你现在是20、30还是40岁,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或许你曾经是高考的受益者,也有可能是高考的失败者,亦或只是高考的过客。


但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共勉!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